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译文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

注释吞声:声将发又止。踯躅:徘徊不前。

赏析诗人用反诘语气强调道出,心非草木,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但接着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将即将爆发出的巨大悲慨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透露出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

完善

原文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呢?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自宽:自我宽慰。举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十八首》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这组诗当作于这个时期,此诗为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

2、

王菊芹.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作年探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11-12,50

简析

《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杂言诗。此诗前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当时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抒写了其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其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252篇诗文 ► 394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第二十章》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

——杜甫《可叹》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任彼世态之炎凉,从他人情之反覆。

——《小窗幽记·集素篇》

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四十九》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