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戳泪点”形容感人情节了,泪点没有流泪功能

2

Joshua Wu:# 壹堆饭#恐惧感是如何刻入DNA的?这些常识是用什么原理 刻入 DNA的?

壹读君:恐惧是一种复杂情绪,是面对危险时的一种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趋利避害,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科普文章种常见“ 连不懂事的婴儿都怕蛇”的例子。

婴儿对蛇的恐惧建立在看得到蛇的基础上。人类的视神经对蛇的捕捉能力格外强,我们先来看两组模糊程度逐渐降低的图片:

你从第几张图片开始看清上面的动物的?

大多数人会在第一排倒数第三张图片中看出蛇的形状,而在第二排倒数第二张图片中看出猫的形状:

人类中的色盲也能轻易认出蛇

这是我们灵长类动物进化出的高级“预警系统”。这种“系统” 对色彩、形状、斑纹等信息具有 高度的敏感性和快速的 判别力。在繁衍过程中 “用进废退”会使人类的 视神经对危险动物的捕捉能力越来越强。

当然,演化过程中不是所有人都在“出厂”时自带这种 “预警系统”。 那些不具备“预警系统”的人, 更容易因不能及时发现危险而自然淘汰。所以把恐惧刻入基因的人更容易存活,这是祖先馈赠的“平安符” 。

不过“平安符”也会让部分人总是处于过度激动的状态。

其实基因才是“永生”的,恐惧是基因为实现自我保护产生的进化,人类不过是基因的临时载体。

3

Qin:#壹堆饭#壹读君,为什么嘴皮薄的音调高(张学友,王菲),嘴皮厚的音调低(那英,毛不易)?

壹读君:壹读君先举个常见反例,特别适合接唇膏广告的高音调歌手容祖儿。

音调高低和嘴唇薄厚无关,却与嗓子里的“另一张嘴”的特性有关。

“另一张嘴”是长在嗓子眼里声带。

声带由两片左右对称的膜状结构肌肉组织构成,有长短薄厚之分。影响音调高低既不是声带的薄厚(声带薄厚影响音色粗细),也不是声带的长短(声带长短响音域宽窄),而是 声带间缝隙的宽窄。

由于大部分女性声带间的缝隙普遍比男性窄,所以她们说话的音调普遍偏高,但她们也拥有性感、丰满的嘴唇。

4

Hill:#壹堆饭#君,憋住的眼泪都哪儿去了?

壹读君:憋住的眼泪都被我们的泪点吸收了!

泪点又称泪小点、泪小孔,是位于内眼角内侧,上、下睑缘处肉眼可见的小孔。

人们遇到感人事件落泪时,常形容被“触碰到泪点”。很遗憾, 泪点的作用恰恰是吸取泪液。

泪点的开口与眼球的结膜紧密接合,是眼睛的“排水口”。临床曾有通过 泪点栓、可吸收泪点栓堵住泪点,达到减少自然泪液丢失,重建泪液平衡的治疗目的。

在泪点因炎症、结瘢等原因堵塞时,会出现不哭、不打哈欠也流泪的情况,这相当于眼睛的“下水道堵塞”,临床上称为 泪溢症。

5

匿名:#壹堆饭#最近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科学的,不留后遗症的向孩子解释人会死亡?

壹读君:壹读君个人认为 向孩子解释死亡只需要通过童话故事就足够了。 许多童话故事中都有关于死亡的描写,比如为了救被巨龙困住的公主而领盒饭的勇士们;为了爱情变成泡沫的小美人鱼;最终冻死街头的买火柴的小女孩等。

因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成长过程中 对死亡的理解也会不断修正。就像现在很多成年人的 “死亡观”也没有定型。死亡本身没有后遗症, 死亡也不可怕,毕竟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

人们真正惧怕的是死亡前承受的痛苦,未完成的心愿,与爱人的分离。 科学的死亡教育,应当是让孩子懂得自己生命的宝贵,同时也敬畏他人的生命。

让自己的生命自由,同时也不要折磨其他生命。

6

求匿:#壹堆饭#求匿,夫妻两个人来自两个城市,过年各回各家怎么样?想听听壹读君的看法,毕竟总觉得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无谓的家庭矛盾。

壹读君:壹读君个人赞成 夫妻过年各回各家,毕竟现在处于婚姻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春节属于家节,夫妻两人平时一直在一起,过年时分开几天照顾自己的父母没什么不对。

各回各家代表人物papi酱

当然具体落实需要夫妻双方(及双方父母)在思想观念上达成共识,否则部分长辈会找茬 挑理。 而能“挑理”的长辈或伴侣即使相聚,也只能制造更多挑理的机会。

毕竟成长环境、思维模式差距很大的人硬凑在一起,一定会摩擦不断。摩擦对有的人来说是 麻烦、消耗,对有的人来说是 “滋养”、“黏合剂”。

讨厌摩擦没错,享受摩擦也可以,但硬用摩擦“滋养”嫌麻烦的人,或明明讨厌麻烦还要找爱摩擦的人就有点作了。

建议还是和父母沟通一下,有的父母也懒得摩擦自己的子女,春节期间有的父母也想出去二人世界。

7

阿修罗殿下:#壹堆饭#怎么委婉地让对方知道他/她有口臭?

壹读君:不善委婉的壹读君要先问问你和对方的关系。如果只是普通工作关系,保持正当社交距离就好。

保持距离范例

如果是亲密伴侣关系......

委婉表达范例

全球有10%~65%的人患口臭,其中80%~90%的口臭来自口腔。

口腔内微生物对滞留食物分解后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是口臭元凶之一,主要藏匿在牙龈沟及舌背,还会导致 牙周炎、牙周病。此外,龋齿、口腔黏膜病也会造成口臭。

除了口腔,与口腔相连的胃肠道也对口臭“有贡献”,发自于胃的口臭被称为—— 胃源性口臭。

胃源性口臭是幽门螺杆菌分解尿素产生的氨而引起的,又称 氨性口臭。在中国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极高,且有致癌风险,所以告诉对方“你有口臭”,才是真正的关爱。

点击图片阅读 | 二流大学吊打清华北大,实力还是漏洞?

点击图片阅读 | 新疆137例无症状感染者源头在哪?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